侨界骄子 首页>>侨界风采>>侨界骄子
回归真实,诗意地栖居着
2016-09-28 |
回归真实,诗意地栖居着
———记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美国艺术与
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专家俞孔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秋日黄昏的余晖映照半边天,落霞的红美得令人心醉。
故乡小乡村的记忆
枯藤老树昏鸦,在浙江金华某处偏僻的小村,一个毛头小伙正赶着牛群从白沙溪边回来,一颗粗壮的老樟树下,白日里每时每刻都聚集着村庄里的八旬老人,老人的脸粗糙的如同老樟树的树皮,干涩,久远,却耐得住时间的敲磨。
黄昏映衬下,老樟树的身姿愈发惹人浮想翩翩,历尽沧桑树干竟是如此美妙绝伦,以他独特的身姿彰显着大自然最真实自然的美丽。
“小子,来坐坐,听爷爷给你讲故事。”老人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着放牛归来的俞孔坚,俞孔坚毫不介意地一屁股坐到了土地之上,听着老人讲着久远的老故事,红光满面的落日也伴着这宁静的诉说缓缓落下。
离村子不远,有一片茂盛的风水林子,有成群的黄鼠狼出没,数不清的喜鹊栖身在树上。这片林子里葬着这个村庄的老辈,包括俞孔坚的祖先,以及他祖先的祖先。切肤体会着这大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土地,生命,灵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泥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直到他们远去,纵使远去的人身处繁华嘈杂之中,那小村庄的宁静氛围,大自然的真实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依然会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发展。俞孔坚最初的灵感,便是得益于这个美丽的白沙溪旁的小村。
多年后,当俞孔坚再次回到故乡时,那片风水林却已被砍掉,原有的土地上竖立起区政府办公大楼。曾经,家门口的白沙溪两岸柳树成行。而今,溪水被污染,柳树也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堤坝。俞孔坚感觉自己的根没了,不知何处去倾听祖先的故事与儿时的童话。
俞孔坚是17岁离开故乡来到北京读书的。临行前,母亲把一包家乡的土交给他,让他带在身边。多年过去了,这包土一直陪伴着他,无论是进京读书、赴美留学,还是归国回京。现在,这包土和他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他所珍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嗣后,他曾留学美国多年,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1995至1997年,他任职于美国著名的SWA景观设计集团。1998年他毅然回国,应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他被推荐出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2010年他主持成立了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院长。
1995年至1997年任职美国SWA集团时,俞孔坚了解到当时中国还没有景观设计的概念,更没有景观设计师这样的职业,所以他希望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景观设计学专业。
1997年1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的俞孔坚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已经获得美国绿卡的他放弃了国外百倍于国内的优厚薪金,举家回国。他说:“我的追求是在中国大地上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这个理想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实现。”回国的决定可以用俞孔坚最喜欢的一句诗来解释,“为什么我的眼中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他的座右铭。
这一年,回国的俞孔坚首先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则现在的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翌年,他又在海淀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了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则现在的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景观设计机构。当初去工商局注册时,由于国内没有这个行业而一度遭拒绝。而目前,已有500多个同仁与他一起工作,以土地的名义,倡导“天地-人-神”之和谐的“土人理念”。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俞孔坚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带着批判声匍匐前行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平凡到不平凡的过度必定有其相应的规律,挫折阻挠在所难免。归国后看到的现实,令俞孔坚十分痛心。他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是我们的城市和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动人的河流,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建起了水泥坝和水泥灌底;美丽的山林,被无知地“三通一平”掉了;大片的粮田,大笔一挥变成了开发区,然后又被撂荒。几乎国内所有的城市都在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而在那些气派的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的背后,却是肮脏拥挤的小巷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
一次,他前往杭州讲课。飞机徐徐下降时,他从1000米左右的高空俯视整个杭州湾景象。那里虽然高楼林立,却显得颇为拥挤不堪,几乎无一寸完整的绿地。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象中的人间“天堂”吗?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也是这样。他不禁担心地自问,未来的路指向何方。
爱之深则责之切。
归国后不久,国内设计界就响起了俞孔坚的批评之声。1998年,他在《中国园林》上发表文章,把国内园林师奉为国粹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斥为“封建士大夫园林”,认为是中国五千年封建意识形态的最终庇护所。此语一出,俞孔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了中国园林界众多人士的口诛笔伐。
2004年10月,俞孔坚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演讲,语出惊人,更是让人震惊与反思:“看看要建的CCTV大楼,其实我们用1/10的钱,就可以建成同样功能的建筑。一种暴发户与封建帝王意识及与风行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相杂交,生出了一个个城市景观的怪胎。”俞孔坚的批评声更加激烈、犀利,他提出了用“反规划”影响城市的观点。“反规划”并不意味反城市化,而是要追求城市化过程中的“以人为本”,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那么,何为景观?对此,俞孔坚有自己的定位:“景观设计师不能只是园林艺术家。”景观设计是生存的艺术,而不是装饰或修饰的艺术,它是为设计和谐的人地关系而产生的学科。
除了对设计本身的关注,俞孔坚还将目光投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他曾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一封信,提出关于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问题。信中指出,现在中国75%的水处于被污染状态,此外还有地下水下降问题、栖息地消失问题。“我们要用最少的土地来维护国土的生态安全,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建设一条三北防护林,动不动就筑一个大坝、南水北调。”
当年他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概念,最近已成为国家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十多年前,他提出并实践用“绿色海绵“来综合解决城市内涝和生态修复,即“海绵城市”,而今这也已然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俞孔坚认为:现在的城市景观、现在的居住环境中,人们经常用古典西方的语言来化妆自我,这是一种幼稚的价值观,这使我们失去了真实。我们把自己想像成西方的贵族和西方的古典帝王,使我们失去了平常,离开了大地。要使居住具有诗意,便要回到真实的自我、回到真实的土地,便是平常、寻常,寻常的人,寻常的事。触及真正的寻常,你的生活就有了意义,我们要用真正坦然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要让居住有诗意,就要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回归到寻常景观。《陋室铭》中的陋室并不富丽堂皇,但是充满诗意,原因就在于它是真实的寻常景观。
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通常都会以一种化妆、装点的思维模式,而对于宜居环境的本质则漠不关心。当然,这也是社会进化过程中在人居领域必会出现的一个阶段,问题是我们要能感知这一社会性规律的方向和进程,从而防止它的偏离或者说避免走弯路。这对于专门从事人居环境发展的研究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在北京,俞孔坚做过一个住宅景观项目,开发商想用几百块钱一棵的银杏树搞绿化,俞孔坚则要用白杨树,开发商一听便说:我们这可是高档社区,应该种银杏这样的名贵乔木才对。但最终,开发商还是尊重了俞孔坚的意见。银杏500块钱一棵,而同样粗的杨树却只要30块钱一棵。杨树林通常可以生长得非常茂盛,透出一股独特的北方气质,既有特色又很朴素,走进住宅区让人感觉有股浓浓的自然情。绿树成林,养护简单经济,消费者喜欢,当然也让开发商欢喜。
俞孔坚认为:过分昂贵的建筑一定是因为它的设计没有达到合理标准,它一定是增加了不该增加的东西。好的建筑,好的景观设计,一定是节省的,因为它符合大自然的过程和规律、充分利用资源和过程。节省,不仅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人居设计好坏的标准,而且应该在审美范畴中起到决定其存在意义的衡量指标。
俞孔坚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
愿你与自然交汇相融
俞孔坚高瞻远瞩地提出用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技术来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案,针对城市生态防洪、水质净化、雨洪管理、棕地及海岸带修复等关键技术,在城乡现实环境中实验了一系列可观察、可测量、可复制的综合生态工程模式,建立了生态基础设施工程的三个关键技术模块,并集成应用于大量示范工程中,其中包括一是加强型城市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技术模块,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在城市中建立高效、复合功能的湿地净化系统,将严重污染水体或中水水质提升为地表水标准III类;二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模块,将景观作为生态雨洪滞蓄和净化设施,用10%的城市用地,来消纳城市雨涝,实现城市对水的弹性管理,并形成地下水补充、湿地恢复与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三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模块,通过模拟生态系统自我再生过程,实现高度人工化环境中的土地生态修复,使生态修复和重建的过程成为多种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过程。
目前,俞孔坚的作品遍布国内外,他的上述城市和景观设计技术在包括美国波士顿、西雅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等国内外200多个城市的1300多个项目中得到推广实践,产生技术服务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其中示范工程曾获得26项国际重要奖项,群力湿地公园等曾获12项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和规划奖,其中2次杰出奖;上海后滩公园、天津桥园等19个项目被美国主要教材收录作为案例;2006年他设计规划的作品“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及独特的生态与人文精神,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之一。此外,他还荣获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他所负责的4个项目先后获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
迄今,俞孔坚前后七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他对破坏生态、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批判、他的生态人文理念,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条的河流、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他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并入选中组部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他的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他说:“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栖居是个大议题。海德格尔说栖居的过程就是写诗的过程。那么,怎样的诗句才有诗意呢?那就是让人回到真实、回到土地。写诗的过程就是把人带到大地上、把人带到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诗是为了表达一个真实的自我,栖居也是如此。
多年来,来自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给予了俞孔坚无限的灵感。
只想说,他便是如此诗意的栖居着。